龙中首任校长吴南章抗法总兵吴杰太末山多竹似麻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文化大观 04版: 专版

太末山多竹似麻



  筲李 景
  金衢盆地,富庶之乡。龙游居中,得天独厚。北乡稻米丰盈,南乡竹木茂密。宋时梅岭建有公馆,壁上有女郎名赋雪者,从征过此曾题一绝云:“太末山多竹似麻,雾中鸡犬几人家。此行探得春消息,十里梅花送鹿车。”明祝望有《石处山居》:万垒青山障小庐,千竿修竹映窗虚。柴门尽日松云锁,一树梅花伴读书。余湘《登天堂庵》诗云:山房深锁白云封,隔断红尘数百峰。清杖自容探鸟道,黄花应不笑龙钟。秋风木榻松枝瘦,落日椰杯竹叶浓。独立天南无限兴,荷栏风雨意重重。
  或许受格律限制,古诗很难描摹千山叠翠万壑碧涛的壮阔之美。那是造物主的大泼墨写意,不在空中鸟瞰,你不明白什么是浩瀚。不在林中穿越,你不懂得什么叫深邃。几年前,我曾经有幸搭乘航拍飞行领略过这无边无际的竹海风光。那被茂密竹林覆盖的山峦恰似大海的碧波,人在空中,却如泛舟。那份惬意,神仙也眼馋。
  盛夏时节,平畴地带骄阳似火,满眼的红光四射。一进龙游南乡,阳光由耀眼变得柔和。继续前行,眼睛突然明亮起来,那醉人的碧绿,染得三五小鸟成为五线谱上的快乐音符。那绿,是有层次的。向阳处浅青,背荫处墨绿。低坳处碧翠,岗峦上深蓝。置身林中,那份清凉,通透每个细胞,连嗓音也甜润起来。
  太末多竹,是上苍的恩赐,也是人民的营造。时光退回百年,每到冬季,大量外来顽民窜入南乡盗掘冬笋十分猖獗。清光绪二十二年,知县张炤接到南乡监生华仁甫、山民罗永清投递的呈词,呈词反映说,南乡山场全赖养竹作纸,而今奸商开行收购冬笋,诱使偷盗冬笋成风。不但引起纠纷,而且对保养山林大为有害。他们要求:一是禁止奸商收购,二是惩治偷盗行为。知县也算知民情,立即作出禁令:一、偷掘冬笋与偷盗谷麦同罪。二、收购冬笋按窝赃论罪。不独发布禁令,还有行动,调拨人员驻守巡防。
  就在这条禁令中,知县苦苦劝导:“用竹十二支可作纸料一担,时价每担两元。开槽做纸除去工钱可得洋一元。卖青山纸料,值洋三五角。而掘笋出卖每十二株笋不过售钱三四十文。”帐单十分细致,“不特纸价百倍于笋,即蓄养成竹价亦十倍于笋。”对于商贩,也有推心置腹的开导。不收购笋,竹就多。竹多,纸就多。做纸生意不是盈利更多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毛竹的用途更广了。除了作为传统的造纸原料外,更多的用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与木材一样,竹材被列为国家计划物资。生产队时,会计及几个会写字的文化人最忙的活是上山为毛竹号字,就是在每根新出的毛竹上用墨汁写上生产队队名及编号,目的是防范盗伐。削竹梢是个十分刺激的活,与杂技表演一般,山民攀上一根毛竹,竹梢弯下,飞刀立斩。趁着竹的弹性,山民纵身一跃,飞到了邻近的竹上。如此类推,山民尽在空中飞荡,与特技武术片无异。运竹下山更是惊天动地。试想,山高林密,靠人力肩背,一天能扛回几根?聪明的山民采用“溜洪”的方式,省工省力,效率倍增。山民将七八根毛竹编成一组,竹梢朝前。“溜洪”即让毛竹飞滑形成的光滑畅通的通道。毛竹放下通道,竹梢抬头翘起,借助山势的落差,加上厚重竹尾的推力,整束毛竹便如巨龙出山。为了防止山下的人躲闪不及,溜竹的人事先会用暗语高声吆喝:“开饭啰!”
  改革开放后,山林实行承包,极大地激发了山民培育竹林的积极性。加之全覆盖推广笋竹两用林科技,笋也高产,竹也茂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益。1994年,龙游县林业局和龙游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 《笋竹两用林》 获浙江省农科节目第二名。全省各市县及福建、江西等地林业部门纷至沓来龙游取经。
  龙游县政府也发过文件,不过不是禁掘冬笋,而是以奖代补鼓励造林。不再生产土纸了。那传统的玩艺儿既污染环境又不赚钱。用作什么?竹凉席,凉爽又健身。竹纤维,高档丝织品。工艺品,人见人爱。更叫绝的还是过去当燃料的篾黄,如今制成的竹胶板比硬木材还坚实。火车、汽车车厢底板就爱用它。眼见几十家竹制品厂用高新技术无污染每天消化着堆如山丘的竹原料,高速公路上车队如江流外运着竹产品,而青山不减诗情,流水更添画意。这不,农家乐旅游,城里人乐陶陶,山里人美滋滋。更有那百里大竹海,让亚洲各国的赛车手在竹林间一路狂飙,激发起万丈豪情。
  40万亩竹林,浩瀚的万顷碧波。2006年,龙游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