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哑了的“获”防止育成“玻璃人”“华飞庄园”特色楼盘亮相龙城心脏病专家义诊公告教孩子学跳健美操深山碧玉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生活随笔 04版: 专 版

防止育成“玻璃人”

●邓根林



  前不久,某中学发生一起中学生跳楼事件,起因竟然只是该学生在午睡的时候召集几个同学玩扑克,班主任老师当面批评了他几句,他觉得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
  如今的一些孩子为什么就这么脆弱?就像一个空心的玻璃球,稍稍碰一下就碎了呢?
  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无论城市乡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一个孩子上学,前面走着背着书包的爷爷,后面跟着牵着孩子小手的奶奶。
  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看到了,就立马丢下手里的活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拥在怀里,还用脚跺着光滑平坦的路面,说是地不好,害宝贝摔跤,说要拿锤子把路敲了。
  隆冬季节,宝宝要吃冰激凌,就会“全家总动员”,到处去找。
  孩子想要他喜欢的玩具,无论价格多高,家长眼睛都不眨就买来。
  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歇斯底里地哭、满地打滚,父母心痛肉痛,最终妥协。
  十多岁的孩子不肯吃饭,家长会捧着饭碗拿着饭勺,你追我赶,轮番劝喂。孩子不喜欢做作业,家长捉笔代劳。
  在长辈眼里,孩子总是“还小”,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一味宽容迁就,从来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想方设法替孩子推卸责任,好像一切错误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久而久之,孩子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自私意识,“骄”、“娇”二气十足,规则观念全无,“天不怕,地不怕,出了差错有爸妈”,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
  有本书叫《丑陋的日本人》,书中这样的一个情节:
  高桥先生与一对美国夫妇是邻居。一天,美国邻居的孩子玩足球,足球把高桥门上一块花玻璃打碎了。美国邻居对此无动于衷,高桥只得自认倒霉:一块玻璃能值多少钱?况且人家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谁想到,没过多久那个美国孩子竟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同样的花玻璃替高桥先生换上,还一个劲地向高桥表示歉意。高桥觉得很意外,不仅当场原谅了孩子,还送给孩子一袋糖果作为奖励。哪想到,不一会那对美国夫妇带着他的孩子上门来了,并让孩子亲手把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他们的理由是:一个孩子闯了祸,不管他的岁数大小,无论他后来的补救工作做得多么完美,都不应该得到奖励,他必须为自己犯的过错承担责任。
  犯了错就必须承担责任,并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的教育理念实在让我们中国的许多家长汗颜。
  孩子是未成年人,应该得到大人的呵护,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不论是非,百般包容,那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孩子是要长大的,将来他们还要去闯世界,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父母的“保护伞”不可能永远罩在他们的头顶。
  美国的家长注重对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犯了错闯了祸就必须承担责任,并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少犯或不再犯同样的过错。
  显然,在过度宽容下长大的孩子,笑脸会更多,欢笑也更多,天天快快乐乐,但他们长大后却容易成为空心的“玻璃人”,碰不得摸不得,轻不得重不得,经不起一点风浪、受不了一点挫折。
  爱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并不是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良习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熟视无睹。应该明白,对孩子的过度宽容,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对错误的怂恿!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