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的来历徐应祖灾年救乡亲编苇帘的姑娘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龙游礼赞 04版: 专版

“四知堂”的来历



  
  ◎邓林
  梧村的杨氏家族有一套保存完好的《杨氏宗谱》,重修于道光廿五年(1845年),至今已经有170多年,仍保存完好。里面记录了杨氏家族从北方迁徙到龙游梧村的经过。一般的家谱堂名都以“怀德”“世德”“至德”“永思”“余庆”“集庆”“敦睦”作堂名,为什么梧村《杨氏宗谱》以“四知堂”作堂名呢?四知指的是哪“四知”?这在杨氏家族里有这样一个传说。
  杨震(公元59一公元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据《杨氏宗谱》记载:“杨氏祖先出于轩辕,轩辕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高卒,高卒生后稷,后稷封于幽,为周之始祖,传之曾孙公刘,迁居于迨。公刘历十世,至太王?父,?父迁于歧,肇基王迹,国号周,生子季历,季历生文王,文王生武王,遂有天下武王,武王生成王诵,成王封弟叔虞为唐侯,至子爕,改国号曰晋,晋武公子伯?曰晋归周封杨侯,食采于杨,因以为氏,传至喜公,汉封赤泉侯”。喜公就是杨震的爷爷,是杨氏的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带兵战胜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杨敞就是杨喜的儿子。
  杨敞从小聪明伶俐,深得一家人宠爱。据说杨敞九岁时,有一次去华阴山上玩,看到一只山雀被猫头鹰啄伤,掉在地上,他便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抚摸着山雀的伤口,十分痛惜。他把山雀带回家,装在竹笼里精心养着,每天用黄花喂它。经过一百多天的精心喂养,山雀伤口痊愈了。小鸟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准时飞回,一直不肯再回归山林。一天傍晚,杨敞站在门口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等到小山雀飞回家,心里非常焦急。这时候,门口来了一位身穿黄衣服的小男孩,他把一只白玉环递到杨敞的手里,然后对杨敞说:请你把这个白玉环保管好,他会保佑你和你的子孙后代纯洁如玉,因为你就是一个像玉环一样纯洁高尚的人,将来必定官运亨通,前途无量。果然,杨敞长大后,被汉昭帝提拔做了丞相,后又被被封安平侯。后来,杨敞生下儿子杨震。
  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
  杨震不乐仕进却热爱教育事业,据说在他20岁的时候,地方州郡长官要他出仕做官,他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利用其父留下的授徒学馆,收徒传道授业解惑,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收授学生,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几千人。由于他教学有方,从他学馆里出去的有名望的学生就有上千人。
  后来,大将军邓骘知道杨震的为人,亲自出面邀请入朝为官,造福黎民百姓。杨震因为尊敬邓骘,便接受了他的邀请,入朝为官。
  杨震走马上任时,要经过一个叫昌邑的地方,当地的县令名叫王密。当年,因为杨震的推荐,他才走上了仕途。王密听说恩人要路过这里,有心想报答恩师。杨震也知道王密在昌邑做着县令,为了不惊动他,杨震没有去县衙投宿,而在一个小客栈悄悄地住了下来。没想到,他的住址还是被王密打听到了。这天半夜,王密一个人带着礼物,悄悄地来到了杨震居住的客栈,一来他是感谢杨震从前的举荐;二是想联络感情,进一步密切与杨震的关系。他敲开了杨震的房门。两个人寒暄过后,王密拿出了准备送给杨震的礼物———黄金十斤。杨震坚决不受:“我当初推荐你当官,是因为你有才,我了解你。可是,你今天这样做,就是不了解我了,我当官不是为了发财!”王密连忙辩解说:“我们是好朋友,亲如一家人,何况又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说:“怎么可能没有人知道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现在是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好话说了不少,杨震就是不收,最后,王密只好收起金子,悻悻地离开了。
  后来,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又被调到涿郡任太守。他为官公正廉洁,从来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他微薄的俸禄维持,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劝他要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另外找一些赚钱的门路,补贴家用。杨震也不答应,说:“让后代被后来的人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美名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礼物吗?”
  杨震以为官清廉名闻天下。杨氏后人都以他的高尚情操,引以为傲。于是,他们在编修宗谱的时候,就把杨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作为杨氏宗族的堂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