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鱼鳖共生 亩产效益翻番
记者 陈忆金 毛文铖
秋高气爽,晚稻进入了收割期。近日,在庙下乡周家畈村,360亩稻、鱼、鳖共生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迎来了丰收时节。
如今,与常见的机械化收割不同,在庙下乡力君家庭农场这片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由于稻田里还有鱼和鳖,工人们还是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迎接秋收的喜悦。在一旁的环沟里,农场负责人杨伟力正沿着稻田捕捉鱼、鳖。他介绍,农场里有稻鳖共生、稻鱼共生两种模式。现在水稻进入丰收期,田里的水流沟里,甲鱼和鱼都伴随水流回流到沟里,代表鱼和甲鱼都可以上市丰收了。
“鱼和甲鱼进入稻田以后能起到除草作用,还可以松土和增肥。”杨伟力相告,稻谷又能给鱼和甲鱼提供遮阴庇护场所。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产品品质,如今大米达到了有机稻大米的标准,价格也随之提升。
作为浙大科研示范基地,稻、鱼、鳖共生,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降低了化肥农药成本。稻鱼共生示范区亩均可产稻谷500公斤,淡水鱼150公斤,亩均产值11000元,利润可达8000元。稻鳖共生示范区亩均产稻谷500公斤,鳖145公斤,亩均产值32000元,利润可达15000元。与单一种植水稻或水产养殖相比,利润翻番,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据了解,这片稻鱼综合种养基地是浙大科研示范基地,面积从200亩扩展至360亩,所产稻米获得2018年浙江好稻米的金奖。接下来,杨伟力还打算打造观光农业,让生态农业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