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芳华”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04版: 专 版

那时“芳华”

●方志新



  一

  1984年,我考上了塔石区的完全中学———塔石中学初中部,学校离家15公里,我第一次过上住校的生活。每个星期日,我都要背着一大袋米、一大罐菜和其它的生活、学习用品,步行着去学校读书。一袋米超过5公斤,我自己是吃不完的,有一半给一个和我极要好的同学,他爸妈在厂里做,不种田,我家却有十几亩水田。菜是妈妈给我做的,一般都是咸菜、梅干菜,或者是榨菜皮,因为这些菜不容易馊掉,装满整整一搪瓷罐,除了夏天,可以足足吃一个星期。我妈妈是远近闻名的巧妇,家里家外都是干活的好手,同学们也常夸我妈做的菜好吃。所以,我带的菜往往是难以维持到周五的。
  记得读初一时,我和同校读高二的表哥阿宏一起去上学。我们走到半路,总要歇歇脚……这时,往往要打开菜罐,相互尝尝对方的菜滋味,也吃自己的,特别是如有难得吃到的好菜,那到学校时就只剩一半了。
  一日三餐,我们都是用铝制的饭盒蒸饭吃,那时好像特别馋,一到吃饭的点,每每都会守候在食堂蒸笼边上,看着食堂的工作人员把盖子掀开,就急吼吼地搜寻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刻有自己名字的饭盒,一旦找到目标,就拿起发烫的饭盒,直奔到水龙头底下,用水把饭盒冲凉,然后火急火燎地飞奔回自己的寝室,开始享用美餐。大家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干菜,一阵狼吞虎咽,寝室里飘散着各家带来的各种干菜的味道。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勺子伸到别人的菜罐子里去,正大光明地,或是趁同学不备偷偷地挖一勺子菜过来。等那同学反应过来,菜已经进了自己的嘴,或是到胃里去了。周三以后,如果菜罐里的菜告罄,就得动脑筋如何过剩下的几天日子了。离家稍近的同学会跟老师请个假,回家炒个菜。我家太远,往返一趟就赶不上晚自习,所以一般是到区卫生院找我大姐,她会给我一两块钱,如果是月底去,往往就是五角钱。那时,姐姐的日子也过得比较拮据,有时她得找别人借钱来给我。我们买的菜不是五分钱的豆腐乳,就是一角钱的榨菜丝,两角钱的肉丝炒青菜可是奢侈品,难得买上一次,会引来很多羡慕嫉妒的目光。
  “何家山遍地桃李芬芳,花丛中我们走进课堂……”每当《塔石中学,我们要为你争光》 轻快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在何家山读书时的芳华岁月。

  二

  在那个普遍贫穷的时代,不仅学生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老师也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记得读初三时,我们新增了化学这门课程,当时教化学的王老师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她人特别好,我们经常去她房间玩。她有个弟弟也在我们学校读书,姐弟俩同吃一盒饭,同舀一罐菜。王老师人很瘦,瘦得让我们觉得心疼,似乎有一阵风来就会把她吹倒。她家离学校也不近,周三以后也得到食堂买菜吃。教师也没有专用的食堂,只在墙壁上钉了三块木条,从上到下写着“甲乙丙”三个字,老师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卡片挂在对应木条的钉子上,就表示吃哪种菜。我们留心看过王老师的卡片,都是挂在最下面的一排。看着面黄肌瘦的王老师,我和同学终于看不下去了。有一回,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把她的名字换到了最上面。早上第四节化学课下课后,我们也不急着去抢饭盒了,而是跟在王老师后面,想看看她拿到甲菜的喜悦之情。可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的,却是王老师变得发青的脸,她一改平日的温柔,厉声责问起食堂的阿姨来。后来我才知道,王老师家条件不好,她根本就舍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甲菜,让我更加后悔当初的鲁莽,愧对恩重如山的王老师。

  三

  龙游属于浙西地区,上半年梅雨季节充沛的降水常常引发漳河泛滥,河水裹挟着黄泥砂翻滚而来,对于塔石中学的师生来说,这是最为糟糕的日子。因学校的水泵房就建在河边,抽上来的水虽然经过水塔的沉淀,但水龙头流出的依然是泛黄的水,我们的白米饭也变成了黄米饭。吃饭的时候,我们需用力拍拍饭盒四周,然后将饭整块倒扣在盒盖上,仔细地抠完粘在底部的一粒粒粗砂子,才好开始吞咽满是泥土味道的砂米混凝饭,偶尔还会被砂子咯了牙齿。下半年碰上干旱,学校饮水同样会有麻烦,水泵房抽的水仅仅能够供应食堂,学生蒸饭的水得自己解决。我们拿了饭盒,快乐地奔向漳河,在干涸的河床上挖掘出一个大砂坑,底下会冒出水来,我们一点也不急,在河道里奔跑嬉戏,玩得不亦乐乎。等玩得累了,再回到砂坑边,看里面的水清澈透亮,我们便淘米蒸饭,而后恋恋不舍地离开……
  塔石中学,我的母校,在全国教育界兴起的“撤扩并”大潮刚刚掀起时就成了一段历史。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回到这片土地上寻找岁月的痕迹,在遍地油莱花的拥簇下,那座高高的,长满青苔的水塔,像一位老人,为我们诉说着曾经的艰辛与辉煌。

  四

  时光流转,芳华已逝,然而“吃苦克难,艰韧顽强;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塔中精神一直铭刻在每一位塔中学子心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很多塔中学子跟他们的老师一样,走上了教育岗位,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在工作了25年后成长为龙游县泽随实验学校校长。
  去年暑假,我和全县各中小学校长都做了同样一件事情,建设学校标准化的牛奶房,这是继学生营养餐工程后我县全面实施的又一个普惠项目,即“学生放心奶工程”。一年来,县国资委下属的奔康公司每天组织工作人员向中小学生提供一盒由县政府补贴的学生专用牛奶,大力推进了孩子们健康素质的提升。
  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那年我是小南海初中的团委书记,学校安排我负责这项工作。几年前,全县所有的学校安装了直饮机,师生们随时都能喝上清洁的直饮水。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浙江龙游,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镇,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我不禁感慨:30多年后的今天,衣食无忧的学生们,当他们喝着“放心奶”的时候,他们能够产生如同我们当年把梅干菜当做人间美味的那种感觉么?能够明白我们那时读书苦中作乐的人生滋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