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民情日记 特殊群体不孤独
———“村情通+网格治理”系列报道之五
记者 傅媛 通讯员 洪淑芳 吴进梅
昨日上午,天气晴好,横山镇上向徐村,78岁的聋哑老人杜茂松背着锄头就下地干起农活。谁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多月前被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的老人。
杜茂松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平日身体还算健朗。两个月前,村里的党员张有松在一次网格巡查中发现,杜茂松病重躺在床上无人知情。随即,张有松就拍了张照片上传至“村情通”。当天,村委张志明看到所反映的情况后,急忙上门将老人送到了县城医院治疗。
经医生诊断,杜茂松因重感冒没有及时就医,引起肺气肿压迫心脏,病情危急。人命关天,村里当即为杜茂松办了住院手续,还请来护工,同时找了一名熟悉哑语的村民与其沟通,待一切安排妥当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还专程来医院探望,让老人安心养病。张志明也在“村情通”上实时反馈杜茂松的情况,好让乡邻放心,直到杜茂松康复出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小小的村情通不仅让杜茂松恢复健康,还让许多留守儿童也享受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在距城区三四十公里外的大街乡,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一个乡竟有54名留守儿童,好在,这里有一群特殊的“监护人”。邹国平是贺康村的专职网格员,和乡里其他网格员一样,他每周会对网格内的留守儿童进行两三次的家访,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两个月前,邹国平在一次家访中得知6岁的晨晨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却没有户口。这事,邹国平放在了心上,他回去后马上查了户口办理流程,并通过互联网反映晨晨的情况。次日,邹国平还帮忙联系了村干部和其爷爷奶奶,一起前往县公安局溪口派出所咨询户口补办流程和所需的材料。第三天,众人又一次前往派出所,顺利为晨晨办了户口。
有了户口,晨晨可以上学了。晨晨的奶奶拿着新户口本哽咽道,由于晨晨出生时父母就离婚了,所以迟迟未能落户,他们二老此前也跑了几趟未能办成,“现在都好了。”
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是基层治理最基本的民心工程。目前,我县为2639名留守儿童和39288名空巢老人建立起服务联系制,通过“村情通”平台落实服务监督。在农村,有1.1万余名中青年党员、村“两委”干部和网格“一长三员”结对服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此外,还有1500百余名党员志愿者也参与其中,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服务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