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支持识大体顾大局感人心
记者 邵美霞
12月14日,阴雨。社阳乡连上村上溪口自然村何荣清的锯板厂里,白色的木屑伴着传出“吱吱吱”的机器声响飞溅到空中,围着围裙的何荣清夫妻也顾不得这些,低头忙着赶货。再过三四个月,锯板厂将搬至湖镇,关于以后未知的经营,妻子邱林菊倒挺乐观,“要是运气好些,租金就能赚回来。”看似一句安慰自己的话却也是他们开启新生活后的美好愿望。
何荣清18岁开始做锯板生意,从合伙做生意到独挡一面,他越干越好,如今还有一间两三百平方米的厂房。接到指挥部搬迁安置的通知,夫妻俩开始很不乐意:搬到外面得出租金找厂房。为了这事,邱林菊没少给工作组同志好脸色看。“他们真让人‘又爱又恨’”。邱林菊的内心很矛盾,因为后来在湖镇找到的空厂房,是工作组人员跑前忙后帮忙协调才让他们顺利中了标……经过几个月的挣扎,12月6日,何荣清明知吃亏还是签了协议。
其实,何荣清户只是库区移民明知吃亏,却依然支持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心里有不甘,有不舍,但在面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时,仍然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充分理解和支持搬迁安置工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红光村的邱锡基,母亲在签协议前去世,儿子又没有达到22周岁,加上妻子又不愿意将户口迁入,所以只能选择50平方的小户型,对此,邱锡基也觉得吃亏,但后来经过工作组一趟又一趟的解释,12月9日,他们夫妻到芝溪家园现场感受了移民安置小区的户型,“建水库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思来想去,他还是签了字。
“移民们朴实,奉献精神确实感人”。红光三组的工作组人员盛小燕就非常有感触。在大公村,王文章、杨志清等人,明知赔偿款不及当年房子的造价,虽有不甘,但在最后关头还是义无反顾签下协议。还有80多岁的费根禄,曾享受下山脱贫,在政策补助上其实并不占优势,在工作之初,曾有人撺掇他抱团对抗拒绝签字,并跟他说和其他拆迁项目比,政策差远了之类的话,但老人家就很明确地表示不参与,还说他相信政府工作是公平公正的,他会不信谣、不传谣,同时也相信政府会帮他们考虑周全的。
移民尚且如此,库区党员干部一举一动,更不在话下。红光村的支部书记宋有根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置企业于失管状态,放弃了企业的项目招投标,天天奔波在移民家中,自己的那辆奥迪车俨然成为了工作组用车。村民主任傅方龙在自己加入工作组的同时,还把妻子也叫了来,夫妻齐上阵,用他的话说是妻子在村里人头熟,上门做工作能事半功倍。
连上村的傅雄飞身为党员干部,又是库区移民,从信息核对阶段,就鞍前马后的跟着工作组同志进村入户做工作,就算岳父动手术,他也只是驱车送到温州,安顿好后当天就赶回村里做工作。
试问,有了这样一群识大体的干部群众,怎能不创下传说中的“高坪桥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