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下村:状元墨池未干伊利集团液态奶项目落户龙游唱响主旋律坚守主阵地当好主力......县政协召开九届八次常委会养猪户转型农家乐旅游业开展节前安全演练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三改一拆 04版: 专版

“文化礼堂巡礼”系列报道之一

寺下村:状元墨池未干



  编者按: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我县溪口镇的寺下村、石角村,庙下乡的浙源里村,龙洲街道的半爿月村,率先成为文化礼堂建设的示范村。其他镇乡部分村正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礼堂。本报自本期起,推出“文化礼堂巡礼”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历史人物的诞生都不可能是天外来客。寺下村,因南宋状元刘章而声名鹊起。状元文化,因文化礼堂的弘扬而繁盛。一批批参观者慕名前来踏访,寻找刘章故址,甚至有人天真地追问:状元当年读书时用过的书桌或笔砚是否安在?
  寺下村,得名于位处延和寺下。延和寺始建于唐末,宋时,寺下村人刘章少时读书就在寺内。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明代,延和寺来了一位雪山大师,你道这位雪山大师是谁?传说就是被燕王朱棣篡位后流亡的建文帝。延和寺并非县内名刹,建文帝选中它,莫非就因为此地曾是状元读书处?1940年4月14日,余绍宋曾应寺下人邱茂森之约请,冒雨寻访宋状元刘章故址,并打算去拜谒离村三里远的刘章墓,因道路泥泞而未成行。
  状元并不孤独,肥沃的文化土壤必然滋养出一大批文化名人。单说宋代,除了刘章摘取博学鸿词科状元桂冠外,一个寺下村,竟相继考中了13名进士。明清至民国,人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知名人物有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的叶方、新中国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邱茂良等。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才更是数不胜数。文化礼堂将他们的主要成就陈列出来,既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推崇,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与引导。
  村口有座见证过沧桑岁月的古桥,相传这就是刘章为其母亲祝寿而建的桥,因其高堂属羊,故名贺羊桥。建桥祝寿,既可造福百姓,又为母亲积德,实在是高妙之举。村中不少贤能之士都将资助村公益事业作为自己报答乡亲的一种方式。
  自2009年起,寺下村每年都举办一次状元文化节。文化的感召力增强了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村里引进了铁皮枫斗种植基地,高科技农业让土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魔力。
  不必以考古学家的挑剔目光刻意地寻找状元的遗物,寺下这片土地就是滋润刘章的墨池。墨池千年不干,因为一代代后人不断注入文化的活水。如今,文化礼堂的建设,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新时代的精神内涵融为一体,必将不断谱写出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