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媒“两江”采风 看龙游......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外媒看龙游 04版: 专 版

编者按:12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报道网、中国农村发展网、中华新闻网、中国日报网、新蓝网、浙江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浙江城市之声等全国网络媒体组成的采风团来到我县,开展“行走‘两江’看龙游”为主题的采风活动。现将相关报道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全国网媒“两江”采风 看龙游美丽乡村新图景



  近几年来,龙游县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不断优化农村环境。如今,在浙江龙游,乡村街道干净整洁,两侧绿意盎然,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为见证新时代下龙游的美丽乡村新图景,12月13日至14日,浙江广电城市之声携手20多家知名媒体的代表,开展以“行走‘两江’看龙游”为主题的全国网络媒体采风活动。两天里,全国媒体代表采风团“零距离”接触衢江、灵山江“两江”风情,用媒体记者独特的视角感受诗画风光般龙游的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和发展热力。

  红木小镇,文旅融合

  坐落于龙游县湖镇镇曹垄村的龙天红木小镇,自2015年被列入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来,就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小镇分红木家具制造基地、木都商贸区、国学文化体验区、文化创意区四大版块,其中规划将红木家具制造基地建设为集公共服务、生态居住、创新制造为一体的生态型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红木家具制造基地,建成后预计年销售60亿元。
  走进小镇,能充分感受到易经、儒释道等国学文化与红木文化的融合。在其人文中轴线上,从送子观音、太母殿、育恩堂、万姓宗祠、志诚楼再到紫檀宫、合一大殿、缘福山,都能将国学体验融入艺术观赏中,还能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来展现远古、唐宋、明清、现代及未来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太母殿”,以壁画形式再现了周朝历史上太姜、太姒、太任三位伟大母亲,旨在阐述母德与母爱。以培育恩德感悟孝道的“育恩堂”,则重点展示“孝道”文化主题。游客置身其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思考人的生命历程。
  在红木小镇,记者还看到了正在展示手艺的陈振忠,他的“观音素麻饼”工艺独特,制造过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只见他将十几只做好的麻饼放在铺满芝麻的筛子上,用力抖动,再用力往上颠,让麻饼在空中翻转一周,稳稳接住。在抛接的同时,陈振忠还会向游客介绍麻饼排列组合而成的不同形状背后的文化寓意。
  据了解,除了日常的文化体验,春节期间,小镇还会推出皮划艇、画舫、骑射、文艺演出等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结合美食、美景、娱乐休闲给游客一个欢乐的春节。

  美丽团石,诗画风光

  沿着衢江北岸,走在小南海镇的团石防洪堤上,绿荫、江水,一切显得特别祥和。继续往前走,古木葱葱、风景秀美的团石村就映入眼帘。但在没有整治前,许多龙游人都不知道团石村原来可以这么美。因为近几年,团石村的“脏、乱、差”远近闻名,村民家门口垃圾成堆,还要担心洪水上涨的危险,村内也没有通车道路。而自从修建了沿江公路和绿道后,这些情况已不复存在。这样大的转变,主要得益于“两江走廊”建设。
  近年来,龙游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浙江大花园”的决策部署,启动了“两江走廊”乡村振兴核心区小南海片区建设,以“全域创强、秀美乡村、幸福家园、最优治理”创建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景一韵一业”打造为抓手,做好“串珠成链”文章,通过拆除一批、改造一批、整治一批,努力打造“衢州有礼”最美诗画风景带。
  位于两江走廊核心区的团石村,在完成违建拆除工作后,在村“两委”统筹下又完成了庭院美化、生态修复、基础配套、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打造了“无围墙”花园式村庄,大大提升了村庄的美丽指数。
  走在团石村,可以看到青砖瓦片、坛罐、水车、雕花床、农具、石磨等老物件构成的小景观,这些很多都是早前村里开展的“一砖一瓦一份情”捐赠活动中,老百姓自发捐赠的物件。在党员、乡贤的带动作用,群众们踊跃参与,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此外,团石村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使得大花园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产业发展上,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大力扶持柑橘等“特色产业”,并以水为媒,建设水上运动、垂钓、写生等“三大基地”,推动“农旅融合”的发展。
  如今的团石村,一派诗画般风光,村民和游客都可以漫步在防洪堤上,走累了就在古樟树下坐一坐,看一看马氏牌坊,也许还会有一只热情的萨摩耶,和人欢快地玩耍。

  溪口公社,快乐老家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桌,百余人围坐在一起,各类特色美食香气诱人……这不是《舌尖上中国》的电视画面,而是12月14日在龙游县溪口镇举办的“最忆乡愁 追寻乡味”溪口老街长桌宴的活动现场。
  特地回乡参与长桌宴的祝先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他这次回乡考察,希望能把生意带回家乡,为家乡发展出分力,同时也感受一下和百余人一同吃饭的热闹氛围。在衢州工作的童护士则透露,这是她第一次到溪口,就被溪口的美食美景所吸引,“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带家人过来玩。”
  据了解,为重振业态,溪口镇立足“修旧如旧”的理念,于2017年开始启动修复老街工程,并将老街一期打造成美食一条街。美食街汇聚了龙游特色美食数十种,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溪口镇党委副书记沃海涛介绍,目前,溪口老街二期已改造完毕,近期正在招商中,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加入,一同感受溪口的乡愁。
  此外,溪口镇党委副书记沃海涛告诉记者,11月底,溪口镇发布了全国首个乡村版未来社区设计方案,推进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等“四化”理念,突破产业融合、文化传承、资源共享、社区治理和制度创新五大壁垒。同时创新“信用+治理”等制度体系,以“溪口公社 快乐老家”为主题,着力营造乡愁、乡貌、乡里、共享、创业、田园、健康、教育、交通等九大乡村未来社区场景。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溪口镇对未来社区的规划真正实现了政府与居民“零距离”。未来,溪口乡村版未来社区能够实现乡亲乡贤与旅客创客、企业与社区、政府与社区、政府与企业等“四个共享”。
  具体来说,一是共享食堂,将政府食堂对外共享开放,既满足了政府工作需求,又能服务社区居民。二是共享公社礼堂,对外开放租赁,不让资源闲置。三是共享办公,镇政府空余的房间将成为回乡创业人士和微小企业联合办公的场所。四是共享宿舍,职工宿舍将被改造成
  中高端民宿,商业运行的同时满足政府部门接待、工作人员住宿的功能,形成分时共享,产生最大化效益。
  未来,溪口既要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幸福产业,又要区别于城市版未来社区,贴近乡土田园气息,回归自然的生活。

  改善人居,扮靓乡村

  在龙游,有个治愈系“蓝白小村”———詹家镇山后村。走进这个村子,仿佛走到了地中海小镇,村内蓝白主色调的农房让人格外舒心。
  记者了解到,以前的山后村是个名不见经传,仅有200余户800余人口的小山村。不仅在经济上发展薄弱,村里还围墙高筑,村民们各自养鸡鸭或生猪,村里充斥着刺鼻的气味。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经济,近年来,山后村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党建红、产业兴、生态美“三驾马车”,在美丽乡村建设、花海田园综合体项目、农房管控等重点工作中先行先试,跻身全市首批“党建治理大花园先锋战队”。如今,一幢幢蓝白色调的农居、500多亩的黄茶种植基地等成为山后村独特的风景。
  村党支部书记徐秀林告诉记者,村“两委”目前正在谋划蓝白民宿、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项目,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实现增收目标。
  而与山后村一山之隔的詹家镇浦山村,则以五颜六色的楼房给人以别样的体验,村里的百姓都对这样的生活环境连连称赞。
  据了解,浦山村是畲族聚居村。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无违法用地、无违章建筑、无生猪养殖污染”的“三无村”创建,大力实施清塘美河行动,努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去年,蒲山村依托位于龙游花海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区域的地理优势,将泉井垄自然村的62幢房子进行墙体立面改造,并配上统一的瓦片,打造“一米菜园”。
  村党支部书记黄伟民告诉记者,村里还建设了步行道、文化长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未来,村里的目标是按照景区化建设,发展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推销等第三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来源:浙江城市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