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与陆村鸡鸣山的传说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龙游故事 04版: 专版

陆秀夫与陆村



  ◎陈德荣
  陆村,坐落在山环水绕、风光秀丽的罗家乡桃源溪畔,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人文荟萃,星驰俊彩,我早已心驰神往,阳春三月,煦风拂面,在这个桃红柳绿,莺飞草长的时节约上同几位好友前往一游,终于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陆村因宋朝左丞相陆秀夫隐居此地而闻达于世,据《宋史陆秀夫传》记载:陆秀夫(公元1236-1279年),字君实,江苏盐城人,才思清丽,博学多才,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考中进士,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据万历壬子《龙游县志》载:陆秀夫宅在县南六十五里铜钵山,秀夫以忤贾似道尝栖于此,今呼“尚书坞”。陆秀夫与宋末权臣贾似道同朝为官,贾似道骄横跋扈,祸国殃民,因二人政见不合,多有忤逆,为此不得重用。于是陆秀夫称病辞官,寄情山水,云游四方,一日,陆秀夫游览了桃源溪畔的铜钵山,迷恋上了这里秀丽的风光,于是携夫人杨氏、郭氏及长子礼一、次子礼二筑屋数楹,定居在铜钵山。
  铜钵山当时虽然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但是青山隐隐,白云悠悠,茂林修竹,繁花似锦,桃源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鱼翔其中,历历可数,不失为一方藏风纳水的形胜宝地。尤其是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权利的追逐,远离官场的倾轧,陆秀夫本来打算以山水为邻,以诗书为伴,过着淡墨诗情中修篱种菊之悠然,鸟语花香中茶香袅袅之恬然的隐士生活。可是元兵南侵,偏安一偶的南宋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乱世思良臣,朝廷想到了有安邦治国抱负,经天纬地之才的陆秀夫,在文天祥、张世杰等力荐下,陆秀夫携夫人杨氏及次子重新出山,回到京城临安,匡扶宋室,勤政报国,抗击元军,留下夫人郭氏及长子居住在铜钵山中。
  在元军的铁蹄蹂躏下,南宋朝廷危如悬卵,虽然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力主抗元,但是多数朝中大臣明哲保身,苟且偷安,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在主降派撺掇下,宋恭帝投元,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南宋朝廷。后在元兵一路追击下,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初,端宗赵昰病逝。
  百官人心涣散,打算各奔前程,陆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还能中兴,现在百官都在,兵有数万,如果人不绝宋,岂有不能成功之理。”陆秀夫、张世杰改立年仅八岁的赵昺为帝,担纲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掌朝政,继续与元军浴血奋战。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宋军退到了广东崖山,以崖山作为抗元根据地,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将张弘范率重兵攻打崖山,三月十九日(农历二月初六),在粮绝弹尽的情况下,元兵攻进崖山,陆秀夫深知大势已去,宋朝这幢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大厦将倾,持剑将妻子杨氏及次子赶下海去,自已背负幼帝赵昺投海而亡,以身殉国,其壮举足以泣鬼神,惊天地。
  后来,在战乱之中,陆秀夫的长子就在铜钵山上隐姓埋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耕苦读,使一代英烈的血脉得以延续,成为桃源陆氏的始祖。为了方便生活,陆家子孙后从铜钵山上迁到桃源溪畔,在桃源溪两岸兴建家园,东岸拓为平畴,黛瓦泥墙,庭院深深,西侧建于清朝、民国时期的古民居依山而建,栉次鳞比,错落有致。原来陆村还建有上厅、中厅、下厅三座宗祠,上厅、下厅已废圯,唯有中厅至今还巍然屹立在村中,建筑恢宏大气,三进三开间,八字墙门面,大门两侧有旗杆石。祠堂内用料考究,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美不胜收,虽然历史岁月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是仍透露出磅礴的气势。
  经过七百多年的繁衍,陆秀夫的后裔瓜瓞绵延,枝繁叶茂,成为蔚然大族。更为可喜的是,陆氏一族十分重视教育,兴办家塾,文风昌盛,历代名人辈出,据《桃源陆氏宗谱》自明代以来,有二十多人考取功名,出仕为官,太守陆执中、刺史陆应德、州同知陆光彩、贡元陆大受、陆登瀛等人都是从陆村走出去的。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陆秀夫的后裔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战乱的纷扰,在陆村这一方有着青山绿水的世外桃源休养生息,耕读传家。为了纪念先祖陆秀夫忠贞爱国,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气节,在陆秀夫的忌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清明节前后,四邻八村的人们会自发来到铜钵山(现称尚书坞)陆秀夫隐居地祭奠和凭吊先贤,以示怀念和敬仰之情。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陆秀夫的浩然之气一定会长留天地之间,永驻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