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门街谈巷议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龙游故事 04版: 专版

大南门街谈巷议



  □陈德荣/文 张跃进/摄
  大南门历来是龙游古城的精魂所在,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忠实反映了龙游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和传统习俗。纵横阡陌的街巷写满了耳熟能详的雅文逸事,青墙黛瓦的古屋谱写着一代代人魂牵梦萦的乡愁心曲。

  ◎大南门布局

  大南门主要由“一街、三路、十八巷”组成。“一街”就是县学街,该街坐落在县学的南侧而得名,东西走向,东与清廉路相连,西与学前巷相接,全长222米,原来街道不到四米,用鹅卵石铺就。1944年在县长陈漠倡导下,对县学街进行改建,街道拓宽为十米,浇筑了混凝土路面,一直沿用至今。县学是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龙游历来崇文重教,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人才遍布中华”之美称,龙游县学始建于公元1054年,废止于1903年,历时八百多年,一直都在县衙之西、县学街之南的位置。
  “三路”为清廉路、胜利路、西湖沿路。清廉路全长178米,南北走向转至东西走向,起自太平路相交处,终于胜利路的北出口,原为卵石、石板路,1978年拓宽改建为十米宽的混凝土路面。万历《龙游县志》将南北走向称为“十字街”南段,又名“石板街”,东西走向称之为“县前街”,因在县署前而得名。县署老百姓称之为“县衙门”,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清廉路南北走向路段北侧始建,曾多次毁于兵燹,但是屡毁屡建,从未移址。新中国成立后,龙游县人民政府在县署原址建成了二层办公楼,供县属部门办公,直到1959年撤县制并入衢县,作为县治所在地长达六百八十二年。

  ◎大南门三路

  胜利路原名归仁路,明隆庆二年(公元1588年)围筑城墙时,大南门称之为归仁门,取之孔子的“天下归仁”之意,北面与县学街、清廉路相连接,南至衢龙路,全长178米,1949年5月,为了庆祝龙游县解放,改名为胜利路。胜利路与鸡鸣山、龙游石桥隔江相望,经胜利路出小南门可直达灵山江,龙游南乡的山货、纸制品、竹木制品从灵山江顺流而下,在南门码头上岸后,经胜利路进入龙游城区。
  西湖沿路是1957年填西湖,修民宅,建电影院时修筑的,北与县学街连接,南至衢龙路,全长325米,路面宽为10.5米,为混凝土路面,因在原西湖的西岸,故称为西湖沿路。西湖沿路南端有龙游汽车客运站,北端有龙游电影院作为依托,人流熙来攘去,于是西湖沿路两旁各种经营美食小吃的店铺应运而生,整条西湖沿路都氤氲着让人垂涎欲滴的香气,当时老娘包子、湖头馄饨、龙游发糕、北乡汤圆、酱爆螺蛳等小吃已经誉满全城,名声远播了。
  县学街、清廉路、胜利路、西湖沿路地处繁华地段,原来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布店、米店、当铺、百货店、杂货店、钟表店、大药房等店铺应有尽有。久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滋福堂”,龙游国营饭店就在清廉路上,县府招待所、旅馆二部、旅馆四部就在胜利路上,数代人记忆深刻的龙游电影院就在西湖沿路的北端。

  ◎大南门十八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