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署,历代政治中心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新闻 03版: 重点·关注 04版: 专版

大南门文化印记(上)

县署,历代政治中心



  编者按:大南门旧城区目前正在拆迁,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规划则正在论证中。历史文献记录着大南门曾经的繁华与显要,大南门更沉淀着龙游人太多的浓郁乡愁。为配
  合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推进,本报组织力量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寻访民间文化记忆,采写了这组“大南门文化印记”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程鹏

  旧县署,是古代县太爷处理政务的场所,俗称县衙门,在封建社会老百姓们都晓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谚语。所以“衙门”含有政治的
  涵义,它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权力机构,而“县署”只是建筑群体的称谓。

  元代县署

  龙游约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始置太末(也作大末)县,除隋、唐间数十年(隋32年、唐9年,计41年),及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次短暂的撤县时期外,均为县治所在,保持县建制一直到1959年,历2140年。在元以前的县署秦代有“在县治以西”的说法,但没有说明在什么地方,更没有注明具体位置。在宋代,民国《龙游县志·津梁》中有一句话的记载:“白莲桥,在县治前。宋乾道中知县林自立尝种白莲其下因名,周甃以石。”看来,宋代已有县署,其位置也在本文叙述的方位,但还没有具体的资料。而唐等朝代就根本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龙游的县署,我们只能从元代说起。
  元代县署建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前临白莲桥(已废),后为中街(今太平东路),东为石板街(今清廉路南北走向路段),西与布政分司(今司巷口粮站)相邻。当时的县太爷,不叫知县,也不叫县令,而称“达鲁花赤”,为六品官员。元朝派驻龙游的第一任达鲁花赤,名撒木哈儿,授忠显校尉,县署就是他任上所新建的。元至正末(约1360~1368)战争频发,元初所建造的县署,在一次战争中被毁。值得一提的是,从元代建造县署起,直到1959年,在这个长达682年的历史长河里,县署从来没有移址迁建,只不过在原址上重建或重修。

  明代县署

  明朝第一任龙游知县翟瑛于洪武元年(1368)上任。第二年二月,他视察县城,回来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左右说:“辖地方圆数百里,却在民居中听政施政,难道无歉于心吗?”便与县丞钱彬、典史朱景荣商议,三人原都有此意,随即一拍即合,皆“乐然开工”。于是命老工匠吕自明、徐文焕负责具体施工,仲秋时节土建工程完工,由是“焕旧为新,斲石用坚,陶甓畚钟,佣役具举”。整个县署广敞,有厅堂有幕室,吏官居侧室,大门肃仪,还设有思政堂,各司政机关均有居处。在房屋装修中,做到华俭中度,不到一个月即竣工落成。知县升堂布德,昭示政令,饬令吏官以守身之道。翟瑛,字仲华,历阳人,历史上为政清廉,居官训民务先原本,减轻平民百姓的赋役,得到民众的拥护。
  翟瑛重建县署后,洪武四年知县刘庚,永乐元年知县祝渊,天顺五年知县王瓒,弘治八年知县袁文纪相继重修。嘉靖二十二年(1543)冬,城中大火,县署、儒学、两司行署及商店、集市、街市民居尽皆烧毁。
  当时,知县黄耀已离任,新知县尚未委任,由主簿邱宜主持县政。邱宜,清河人,监生,嘉靖二十一年任,第二年署知县事。他列其灾情,具状向诸郡申报并上达省,要求重建县署。时巡侍御史舒汀、大参江汇、宪副欧清得知状况,商议拟予同意,议既定,即命邱宜主持负责营造,随即发文各郡各县捐款集资,集中财力物力支持龙游重建。事也凑巧,新任县令钱仕到任,以义民大户陆汉、叶大鼎、吕克顺、徐钟、王震、舒铎等带领施工营造。钱仕与邱宜、陈槐、王诗相与协力,区划财用,指挥匠斫,伐石抡材、量工命日,嘉靖二十五年(1546)县署、儒学重建竣工。新建县署的布局:中为正堂,其后为穿堂,又后为后堂,再后为知县宅;正堂左为幕厅,又左为县丞署,其前为主簿署,又前为典史署;正堂右为架阁库、为耳房库,又右为吏廨,为寅畏堂;正堂前为戒石亭,亭之东西为六房,再前为仪门,门右为狱,狱左为土地祠,祠前为大门,建谯楼其上。门前有白莲桥,桥左为旌善亭,右为申明亭,又右为总铺,相对为榜房。据明万历《龙游县志》记载:整座县署“为间七十有五,为楹二百三十”。
  明代县署重建,邱宜首当其功,然钱仕也功不可没。钱仕,江陵人,进士,嘉靖二十四年任。此人“守己刚果,不为势夺”,当时江山有人因怨仇被人陷害,诬蔑犯杀人罪,郡府交钱仕审理,钱仕经调查取证,审明此为诬陷,当即宽恕宣布释放,旁边的官吏说“此上官意,”钱仕怒叱道:“以杀人来讨好巴结人,我绝不会做。”在当时龙游民俗有轻死的风气,想不通就自杀,他下令把轻生者的家属抓捕关起来,虽然这样做有些不合事理,但效果倒不错,民众懂得自个轻生会累及家人。在重建县署时,用钱精打细算,节省民?劳役,工程需要多少,征集多少,同时做好救灾补困,一天到晚匆匆忙忙。他还组织重修姜村、席村两堰,屡兴大役,但老百姓并不感觉劳役太多太累。钱仕颇有才华,在龙游他写了不少文章,其中 《重建儒学记》、《重修姜村席村二堰记》两篇文章被民国《龙游县志·文征》收录。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甘用世在土地祠以东创迎宾馆。万历十二年(1582),知县唐兴仁将与白莲桥相对的榜房全部拆除,扩展为街道,规模始大。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城中火灾,熊熊大火,半月才息,楼房大宅为之一空,县署也难免其难,除正堂、穿堂、后堂、县丞署、典史署等七八座房屋,经过众人的奋力灭火抢救,得以保存外,其余的均化为灰烬。至崇祯末年(1644),明朝因国力空虚,军事行动连接不断,县署就一直没有修建,其后堂、穿堂也因没有及时修缮而倒塌,正堂亦颓敝欹侧,摇摇欲坠。

  清代县署

  清康熙十二年(1673),清朝的第八任龙游知县许琯任上,才开始摆上议事日程,筹备着手县署重建。向知府请示得以批准,动用支存库银百余两,不足捐俸钱补充,任县人范元会、叶鸣祥、方鸣骥、方支高等十七人董其事,数月后完成。许琯,字严思,进士,康熙十年任。十三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五月,耿精忠率部攻城,盗贼蜂起。时常山、江山、开化三县均已被耿精忠所攻陷,精忠以龙游为浙江交通要道,率兵带三日粮攻城,虽无功而返,但土匪却越来越多。七月,耿精忠部攻入县城,匪徒趁机劫县库,许琯率众抵抗,不幸身负重伤,扶病离任而去。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十七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攻克县城,一宿即退。六月二十六日,复据县城。十月下旬,清军企图夺回龙游城,攻打了二个月,久攻不下后撤离。同治元年(1862)七月开始,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清军分路进攻占据县城的太平军,双方多次交战,屡攻不下。直至次年正月,太平军终因接连失利,于正月十二夜间由东门撤出转移。1861~1863年的咸(丰)同(治)间兵燹,县城人口十去七八,北门至驿前的五里长街、桥下、大西门、小西门、后高山一带悉成焦土。县署、县丞署、典史署及县学均毁。
  清同治五年(1866),县署由知县熊绍璜修复,其后知县李宗邺复建谯楼。同治九年(1870),典史署由典史马福田修复。同治十一年(1872),县丞署由县丞郑光华修复。
  清光绪年间(1875~1908),高英、张炤任龙游知县时,先后修葺县署,投入之多,工程尤巨,使全署焕然一新,并复建思政堂。
  县署前的白莲桥,跨内濠。宋乾道中(1165~1175),知县林自立曾种白莲其下,故名。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鲁崇贤将原仅阔丈余的白莲桥辟为数丈。其后,知县唐兴仁又尽撤榜屋,扩为街道,规模始大。后内濠闭塞而废圮。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到了民国时期。在1941年,日本侵略军派出6架飞机轰炸县城和火车站。1942年5月27日,日军占领县城。8月29日撤离时,日军出动轰炸机在县城上空投多枚炸弹和燃烧弹,炸毁通驷桥西端3拱、平政浮桥及城东房屋百余间。县署被作为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在重点轰炸中夷为平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在旧县署原址上建成县人民政府二层办公楼(今尚在),1955年,建成中共龙游县委二层办公楼(已拆除,今龙游大酒店)。1959年撤销龙游县制后,由龙游区、龙游镇政府使用。县委办公楼这边改为衢县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又后改制为龙游大酒店。1983年恢复县建制,择址在城西新建县政府办公大院,今址太平西路2号。
  (图片由县史志办提供)